首頁>正文

                        在全球新經濟浪潮中的成都定位



                        每一次科技革命總能為國家發展帶來換擋提速的機遇。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世界級的經濟增長奇跡。

                        但另一方面,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我國正面臨各種問題的約束。拼資源、拼環境、拼人口等不可持續的老路對于當下的中國已經不再合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轉變經濟發展由“高速度”轉為“高質量”,就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培育新動能,建設一條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質量效益好、發展可持續的道路。

                        對于成都而言,這條道路正是“新經濟”。

                        新經濟是技術轉變為經濟的轉進范式,虛擬經濟到實體經濟的生成連接,資本與技術的高度粘合,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作用的經濟形態。新經濟在許多經濟體中,都呈現出科技創新和資本擴張共同驅動增長的特征,并明顯改變了舊經濟形態的運營效率。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成都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著眼開放型高質量經濟體系建設,堅持把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推動城市戰略轉型的重大抉擇,作為重塑城市競爭優勢的關鍵之舉,致力成為新經濟的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態創新區,成為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


                        第一節 新經濟是成都與全球發展前沿的同頻共振


                        “新經濟”一詞源于美國,概念眾多。自1996年美國《商業周刊》首提“新經濟”概念以來,新經濟迅速席卷全球,不斷重塑世界經濟結構、改寫國家競爭格局。

                        狹義上,新經濟可以理解為借用信息技術以及其帶動的高新科技產業為主導產業的經濟形態。廣義上, 新經濟作為一種由技術到經濟的演進范式、虛擬經濟到實體經濟的生成連接、資本與技術深度粘合、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作用的經濟形態,當前正蓬勃興起。

                        新經濟是全球眾多國家經濟轉型的必經階段,新經濟公司的崛起,正在超越傳統企業巨頭,重構和引領新商業世界的歷史。2007年全球市值前十名的企業中只有一家微軟是新經濟公司,但2018年有七家新經濟公司,包括亞馬遜、蘋果、微軟、Alphabet、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等。

                        以蘋果公司為例,2018年10月5日達到11000億美元市值,超過了國內十大互聯網公司市值,甚至超過了不少國家的GDP。頭部新經濟公司在就業、科技、稅收等眾多方面貢獻著重大價值,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構成要素之一。因此,扶持培養新經濟對于國家和地區來說,應上升到戰略高度。

                        國際上,美國、德國、中國、以色列等均是新經濟的策源地和活躍區: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信息化”和“全球化”為手段推進新經濟發展,逐步構建起互聯網、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原創特點的新經濟行業。

                        德國以新經濟思路積極培養生產制造行業中的關鍵細分領域企業,根據《隱形冠軍》作者赫爾曼·西蒙統計:過去25年全世界共有3000家隱形冠軍公司,德國擁有1307家隱形冠軍,是數量最多的國家。

                        以色列則以“創新創業”推動新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與技術應用領跑世界。以色列國家人口不到900萬人, 卻擁有超過數千家高科技初創企業,涵蓋生命科學、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各個領域。同時在資本扶持方面,以色列擁有比美國、歐洲還高的人均創投資本,為新經濟持續注入動能【1】。



                        圖一 全球上市公司市值10強中有7家是新經濟企業


                        從2003年萌芽,到2010年起步,再到2015年蓄勢,成都已積累了新經濟發展的良好基礎和條件。2016 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新經濟”一詞,在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黃金機遇”面前,成都近兩年來全力以赴,圍繞新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務實而聚焦,明確向著“2022年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的目標而大步邁進。


                        第二節 新經濟是成都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機遇


                        “不與秦塞通人煙”,在相對閉塞環境下發展經濟,難以避免“盆地思維”。通過發展新經濟,方能以更開放的心態來迎接變化。

                        成都新經濟的崛起,充分利用了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抓住了全球產業轉移機遇,借助了成都擴大開放的勢能。

                        目前,“一帶一路”建設帶來開放格局的重大變革,使成都由第一輪開放的內陸腹地躍升為第二輪開放的戰略前沿,踏上了高質量發展的起跑線,必須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努力在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中實現由跟跑承接到創新引領的角色轉變。

                        發展新經濟,意味著成都在發展理念、產業形態、組織方式、制度環境、監管方法等各方面的全新變革,吸納聚集全國全球要素資源。

                        成都自2017年以來,在全國率先成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聚焦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六大形態”,著力構建服務實體經濟、智慧城市建設、科技創新創業、人力資本協同、消費提檔升級、綠色低碳發展、現代供應鏈創新應用“七大應用場景”,出臺眾多新經濟政策,開啟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計劃暨雙百工程等,使得成都正煥發出求新求變活力。


                        圖二 六大經濟形態與七大應用場景


                        “大樹底下好乘涼”。上海、廣州、深圳周邊的城市,諸如昆山、佛山、東莞都得到了充分發展。發展新經濟,就要各區域優勢互補,推動成都與環成都經濟圈協同發展。

                        2018年,四川省按照“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藍圖進行了布局。其中成都作為“一干”,正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充分發揮成都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成都強化“主干”責任擔當,帶頭落實省委“一干多支”發展戰略,開展落實“一干多支、五區協同”企業市(州)行活動,累計參加企業480家,簽署企業投資協議183個,協議總投資達932.1億元【2】。成德眉資簽訂加快同城化發展協議,共同制定同城化五年行動計劃。

                        “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正推動四川由內陸腹地變為開放前沿。成都緊抓“一帶一路”國家政策,落實省委“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決策部署,構建“空中絲綢之路”和“國際陸海聯運”雙走廊,推動形成立體全面開放新格局,高水平打造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加快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成都機場已開通航線335條,其中國際(地區)航線數量達114條。在我國中西部地區,成都的國際(地區)航線數量繼續位居第一,保持全球通達性領先地位;從成都出發的“蓉歐+”國際班列已經覆蓋24個海外城市、14個國內城市。以成都為樞紐的國際通道串聯起西部12?。▍^市)廣袤腹地和泛歐泛亞廣闊市場,使成都正成為世界城市體系的重要節點【3】。

                        2018年,成都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上升29位至全球第71位、躋身Beta+級。成都將2019年確定為“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全力推動世界文化名城建設,面向全球聚合先進生產力,希望能打造與經濟體量相當的營商環境,在世界銀行年度營商環境報告中,成都期望能夠“躋身前四十”,這一指標與和成都GDP相當的芬蘭在世界的排名相一致【4】。


                        第三節 新經濟是成都推動戰略轉型的策源之地


                        發展新經濟是推動城市戰略轉型、經濟彎道超車的需要。

                        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

                        成都2014年首次突破萬億GDP大關,2017年達1.39萬億,增幅8.1%,位列全國城市第八、省會城市第二。但放眼全國,成都仍面臨著國內其他的高成長速度城市的壓力。2017年以來城市間的競爭愈加白熱化, 多個城市均對新經濟做出相關部署。

                        只有注重經濟轉型發展,把新經濟蛋糕做大,才能讓城市在激烈競爭中快人一步;只有大力發展新經濟,尋找新動能,才能推動經濟發展“量”和“質”雙重躍升;只有將成都的知名企業品牌發展充分,占領產業價值鏈的高端,才能在新經濟集群中找到領頭羊。

                        成都將新經濟培育與新動能塑造結合,不斷壯大新經濟市場主體規模,由依靠生產要素低成本和環境要素低門檻為主的競爭,轉變為以構建產業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塑造比較優勢,為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和城市加快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2018年,隨著新經濟的快速發展,成都GDP邁上了1.5萬億元臺階,占全省GDP比重達到37.7%。成都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產業增加值為10.8%,占成都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82%。成都培養出4家獨角獸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千家。在“5+5+1”現代產業體系的整體構架下,以人工智能、大數據、5G、清潔能源、現代供應鏈為支撐的新經濟,正成為成都經濟發展中的新動能。

                        成都一直被譽為“休閑之都”,具有豐富的人文底蘊,有著包容創新的城市氛圍。但另一方面隨著新經濟的發展,成都逐漸發展出更多適合新經濟增長的特征。自從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成都統籌施策、精準發力,致力于成為新經濟的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態創新區,打造“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


                        圖三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2017年11月出臺的《關于營造新生態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意見》,已經確立了成都新經濟未來幾年發展目標。

                        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經濟產業體系,成為新經濟的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態創新區,建成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新型城市。

                        到2022年,新經濟成為成都經濟增長新動能,新經濟總量指數排名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增速超過國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新經濟企業發展到10萬家以上,培育獨角獸企業7家以上、潛在獨角獸企業60家以上。

                        新經濟發展,不進則退,慢進亦退。推動新經濟百花齊放,將助推成都行穩致遠,并最終成為新經濟的話語引領者、場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態創新區。



                        注釋:

                        【1】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一個經濟學人眼里的未來》主題演講,http://finance.ifeng.com/ a/20181120/16581798_0.shtml,2016年7月

                        【2】四川新聞網,《成都與20個市州簽署全面合作協議278 個推進“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落地落實》,http:// scnews.newssc.org/system/20190425/000960422.html,2019年4月

                        【3】四川省政府口岸與物流辦公室,《四川省現代物流發展白皮書2018》,2018 年11 月

                        【4】成都日報,《成都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http://www.chengdu.gov.cn/chengdu/home/2019-03/07/content_385068088ba0414e85950a98ae3bb38a.shtml?y7bRbP=UqM.kGcY2RKY2RKY2MHI2r7imCJwjV.17J7mB4t tmGEqqxV,2019年2月


                        国产爽死你个荡货H粗暴视频_色99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_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_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 美女脱个精光露出奶头和尿口 女性自慰网站免费观看W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最新国产乱人伦偷精品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 亚洲国产AV高清无码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无遮挡裸露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在线免费观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