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正文
創新創業形成活力生態
2018年,成都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了15.8%,累計建成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創業載體20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000家,產值突破10000億,增長了13%;校院企地落地項目223個,入庫國家科技中小企業3500多家。
2018年成都被確定為全國雙創活動周主會場,成為繼北京、深圳、上海之后,名副其實的雙創第四城。不管是政府對雙創的扶持、還是雙創載體以及服務體系的支撐、亦或雙創投融資要素對于創業者的支撐??成都逐漸成為對創業者最友好的城市之一。
(一)雙創載體有序發展
成都在雙創載體數量、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孵化企業數量等方面具有區域優勢,對創新創業提供強力支撐。
截至2018年末,成都已建成市級以上創業孵化載體200家,與2017年相比新增29家,增長16.96%,孵化面積達594萬平方米,增長10%。其中國家級孵化器16家,國家級專業眾創空間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44家,省級孵化器20家,省級眾創空間21家。在孵企業及創業團隊9453家,同比增長7.16%,其中當年新增入孵企業及團隊3413家,同比增長8.6%。
這些雙創資源按照“3+M+N”的空間布局:以高新區菁蓉匯、天府新區鹿溪智谷、郫都區菁蓉鎮“3”個雙創引領區,針對高校資源集中建設“M”個雙創集聚區,如磨子橋創新創業街區、環交大智慧城等,鼓勵各區(市)縣立足特色產業建設“N”個雙創特色區。
成都雙創載體在發展中也形成了各自特點:比如以天府軟件園、天府新谷為代表的綜合型載體,以騰訊眾創空間為代表的專業型載體,發展各具特色;文創垂直領域的明堂青年文化創意中心,專注人工智能領域的微風加速器等,深耕垂直領域的雙創載體更加凸顯;以俠客島里、WORK+、夢想加等為代表的聯合辦公模式更加復合化。
(二) 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
成都創新能力,不僅在產品,更在于對人的解放和激發,對體制機制的革新。
始于西南交通大學的“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被稱為科技界的“小崗村”試驗??蒲腥藛T職務發明可以和學校一起按比例確權并享受收益。改革前,西南交大3年時間僅轉化專利7項;改革后,僅一年多時間,就已完成170多項專利的分割確權。
成都順勢推出了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十條”,為制度創新再加一把火。目前,這項改革已被在蓉的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廣泛接受并應用。
在雙創機制創新方面,成都依據自身特色發展出“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的發展策略。全力推進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發展,初步構建形成校院企地創新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
在校院企地融合發展上,成都突出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城市發展事業合伙人”模式進行推進,形成“政府給機會、校院企作為”的新型關系。在執行過程中,校院企地四方深度融合開展,政府出錢出地,校院出人才智慧,企業深度參與,轉化成果共同享受。
截至2018年12月,近200家高校院所和企業簽訂校院企地合作項目317個,協議金額超過2900億元,其中194個項目已落地建設,占簽約項目總數的60%,投資金額近2300億元【18】。
(三)雙創服務更加深入
成都積極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爭取減稅。
截至2018年10月,成都市已完成12批次科技型中小企業參評入庫工作,在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系統上提交注冊信息并通過審核的企業4925家,累計參與評價的企業3512家,取得入庫登記編號的企業3224家,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列第三,前五排名依次為深圳、廣州、成都、杭州、南京【19】。
根據四川省科技廳高新處提供的數據,2018年成都共有1400余家成功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加計扣除政策,按上一年度研發費用計算,免稅收入近26億元。這一舉措不僅能為企業帶來稅收減免促進創新研發,更能夠為其提供一整套的成長標準,可謂意義重大。
在雙創服務方面,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承建“線上+線下”兩大支撐平臺,線上開創“智創融E”平臺,主要面向在蓉高校院所、66個產業功能區及園區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撮合技術需求方和成果擁有方達成交易。聚焦線下重點打造“校院企地發展共同體峰會”、“蓉歸故里·校友返校日”、“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發展”工作現場會和科技成果校企“每月一對接”四大品牌活動,持續深度挖掘創新資源和校友資源,從而不斷激發出成都創新創業活力。
(四)投融資要素更加齊備
新經濟企業具有輕資產、高成長性、高爆發性和高風險性的特征。要進一步提高成都資本密度,增大本土創投機構體量,增強資源整合能力。
1、引導基金和產業基金擔當重任
2018年成都新經濟領域股權投資的一大特征,是當國內一些民營投資機構減緩步伐的時候,成都本地投資機構尤其是具有政府引導性質的資本,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投資頻率。
成都2018年創新政府基金投入方式,分別設立2億元的新經濟天使基金和100億元的新經濟發展基金,采取直投、引投和跟投方式,對企業發展的初創、成長、爆發階段,提供全過程的融資服務,堅定企業在成都落地生根的信心。
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負責運營的“科創投”產品,是以財政資金為主設立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政策性資金,通過引導社會資本構建各類天使投資基金,緩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苿撏兑呀M建成功天使投資基金13支,基金總規模14.06億元。截至2018年12月底,已完成投資項目82個,投資總額5.47億元。而截至2019年2月底,已完成投資項目增加到了90個,投資總額增加到了5.90億元。
從多家國資投資機構對成都的關注度來看,成都高投創投2018年投資金額達到了歷年之最;成都技轉創投2018年對成都創業項目的投資超過10起,以技術成果轉化的硬科技為主,對優質項目多輪投資,跟蹤時間長;四川文投重點圍繞大文化、大旅游領域投資布局,已發起設立并受托管理四支大型股權基金,在管資產規模近20億元,投資了10多個細分領域的優質項目,包括魚說科技、云堆新媒、極米科技等成都企業,六成集中在本地。
2、產業資本青睞頭部企業
具有BAT產業資本屬性的投資機構,2018年也紛紛投資成都知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譬如百度投資極米和新潮傳媒、阿里巴巴投資1919,均代表了對成都新經濟企業的看好。
3、債權融資有效分擔企業需求
在新經濟企業債權融資層面,成都的“科創貸”,即債權融資服務產品,截至2019年3月初的科創通官方網站顯示,通過科技金融債權融資服務產品“科創貸”,已累計為1784家(筆)科技企業利用其股權、知識產權、信用等獲得信用貸款39.14億元。
針對“雙創”企業資產輕、風險大等特點,盈創動力也創新開展政策性風險準備金融資產品,聯合銀行、擔保以及政府部門創新金融產品,共同設立政府風險資金池,銀行再對風險資金池放大10倍授信,在授信規模內出現風險,銀行、擔保、政府按照一定比例進行風險分擔。
4、上市融資逆勢增長
在新經濟企業的上市融資方面,2018年成都加快建設西部金融中心,啟動“交子之星”上市企業倍增計劃,新增上市公司11家。2018年,成都A股新增數量居全國城市第四、副省級城市第二、中西部第一【20】。
華西證券、成都銀行、天邑股份、天奧電子、西菱動力、四川能投發展、希望教育、博駿教育、天立教育、海底撈國際等企業紛紛踏上境內外資本市場,分布在教育服務、通信、金融、軍工、餐飲等行業。
對比起來,2018年中企境內外上市總數量232家,同比下降54.0%。海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西、陜西、云南、重慶等11地在2018年上市的企業數量均為零【21】。
(五)特色創業者群落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從互聯網頭部公司出來的創業者、知名高校走出的創業者,紛紛選擇成都,作為起步的搖籃。
1、頭部公司離職創業者聚集成都
新經濟頭部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大公司離職創業者,是否在區域形成有影響力的群落,是衡量區域創業生態的標簽之一。
以金山、騰訊、盛大、網易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多年前就充當了成都游戲創業圈的孵化角色。
根據2019年1月南極圈聯合天眼查發布《騰訊系校友創業圖譜》顯示:騰訊校友的創業城市選擇中,成都在騰訊系校友創業城市TOP 10中位居第5,僅次于深圳、北京、上海、廣州,超過了杭州。共有61個騰訊離職員工的創業項目集中在成都,項目集中于文娛游戲領域,誕生了包括森央娛樂、HIFIVE.AI、91Act等項目。
聚集華為離職人員的成都華友會已有8年歷史,2018年底有數據表明成都華友會有2000余名正式會員,4個創業服務場地和18個行業集群。每年舉行大小活動30余次,建立以電子信息為主、兼顧各行各業的產業生態圈。
2、高校創業者群落形成影響力
知名高校培養的創業者,是否在區域形成產業聚集的群落,也影響著校友企業的回流。
2017年在蓉高校發明專利授權量前十為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華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南民族大學、成都大學。其中,電子科技大學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145件,排名第一【22】。
比如,在成都發展新經濟的過程中,依托在電子信息、計算機、信息與通信、材料科學等學科領域的優勢,電子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們活躍在電子信息、軍民融合、智能硬件等高技術門檻創業領域,并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電子科技大學的知名校友眾多。比如,網易創始人丁磊、華為前董事長孫亞芳、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京東方創始人王東升、重慶博恩董事長熊新翔??在成都活躍的明星創業者中,也能看到電子科技大學校友的身影。比如,成都大陸希望集團創始人劉永言、成都邁普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花欣、極米科技創始人鐘波、咕咚創始人申波、成都尼畢魯科技楊祥吉、理想境界創始人宋海濤等。
電子科大校友創辦的企業深入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國內IT界的公司、企業、研究院所等中層以上技術人員和高層管理人員超過三分之一都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美國硅谷聚集了1200多名成電校友創新創業。成電校友創業掌舵的海內外上市及待上市公司總市值超2萬億元【23】。
注釋:
【18】成都市科技局,2018年校院企地統計報告,2018年12月
【19】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統計,2018年10月
【20】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2018年全年成都市經濟運行情況》,2019年1月
【21】清科研究中心,《清科年報:2018中企上市232家,中企境外上市迎來歷史小高潮》,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5O4DNBL05149R6Q.html,2019年1月
【22】成都市科技局,《2017年校院企地創新活力榜》,2017年4月
【23】人民日報海外版,《求真大為——電子科技大學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實踐》,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7-12/11/content_1822700.htm,2017年12月